一場安防戰打響,科技巨頭暗戰校園“地頭蛇”
作者:智東西 發布時間: 2020-04-26終于來了!
隨著疫情較輕的地區紛紛在本周復學,疫情“震中”湖北省也宣布5月6日全省高三學生統一開學,而防控程度僅次于湖北的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也把高三學生復學時間定在了4月27日,一波返校復學潮正在來的路上。
2020年4月20日下午,教育部召開的學校疫情防控專家報告視頻會上,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文宏主任罕見“同臺”發聲,明確贊成學校復學!毋庸置疑,“校園安全問題”牽動家長、校園、教育局等各方的敏感神經,對此鐘南山院士表示,“要做夠措施”,學校要“自己想辦法”!
想什么辦法?各地學校和教育部都采取了嚴密的防疫方案,包括錯峰上課、及時消毒、嚴格測溫等等。其中,科技抗疫舉措成為一道神秘的“排頭兵”,AI機器人、AI紅外測溫閘機、紅外熱成像儀、AR實景平臺等“黑科技”成了校門口的“智能門衛”、“情報員”,好不壯觀!
而在這場艱巨的病毒防御戰和技術防線背后,是一場新老安防玩家的實力角逐。其中,既有海康威視、宇視科技等這樣的安防老將,又有優必選等這樣的AI獨角獸,而方案舉措也遠不止人們看到的一臺“AI紅外測溫設備”。疫情下的校園抗疫市場成為安防企業進入“教育信息化2.0”市場的一個絕佳切入點,從這個橫切面,安防企業能看到誘人的巨大市場蛋糕。據多家調查機構數據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整體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智慧校園行業的市場規模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突破千億!
然而,安防企業進入的并不是一片沉寂的金礦場。在這里,一條深耕校園場景多年的“地頭蛇”盤踞于此,那就是一卡通廠商,一個近乎隱形卻致命的存在!聯合阿里、百度大腦等互聯網巨頭搞云平臺;聯手奧比中光這樣的三維視覺龍頭廠家做3D人臉識別;率先搭線地方部門落地刷臉就醫、刷臉吃飯等方案;年營收增長達到 45.12%,毛利率90%以上;“疫情防控系統”落地幾百所學校……
一位安防業內人士坦言,一卡通類廠商近年來智能化發展很快,很多都在和人工智能、物聯網相關業務關聯。當被一場疫情推向一片嶄新的教育信息化市場,安防老將、AI獨角獸將能否在行業“地頭蛇”口中奪食?“無孔不入”的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又充當什么樣的角色?可能不能用簡單的“一卡通”和“一臉通”之爭來概括,而是涉及客戶需求、技術方案、渠道、工程化能力、合作生態等各個方面的交鋒與博弈……
直擊返校復學潮中的“黑科技”
終于,隨著多地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清零,包括湖北省在內的31個省市自治區的開學時間陸續公布,一波聲勢浩大的復學返校潮也如約而至。杭州濱江實驗小學,學生們有序地到走上監測臺,不用摘口罩,1s完成測溫和簽到。
昆明市第三中學、昆明滇池中學,一名叫“智巡士”的機器人在校門口把關,遠遠地“看著”學生們排隊進校。學生們的體溫實時地顯示在電腦、大屏幕等多處。同時,機器人播報著檢測情況和提示語,提醒大家不要距離太近。
杭州市惠興中學,教職工紛紛通過教學樓里架設的紅外熱成像測溫儀,測溫通過。
江西省南昌青山湖區,某學校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正通過AI系統清楚地了解學生身份、通行、體溫等多種情況。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在“校園AR實景防疫管理平臺”上,教育部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能夠在一張全景地圖上看到校園的實時防控情況。
校園安全問題一直是牽動家長、學校、教育部門的一根弦,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嚴峻。為此,全國各地大中小學都采取了嚴格的殺毒、疏散、防疫教育、應急備案等舉措,而科技抗疫手段也成為其中的關鍵擔當。刷臉閘機、AR平臺、機器人等在智慧城市場景中常出現的方案也大舉進軍校園,使得安防企業也進入一片新的戰場。
安防企業切入“教育信息化”新戰場的契機
全國學校所需的防疫技術方案需求是龐大的,據統計,全國普通小學達到32.01萬所,初高中學校9.06萬所,大專院校2956所。盡管受到地方條件和渠道等差異化限制,還有許多學校無法采取高科技方案,但這個在疫情期間短期爆發的市場仍然驚人,這條口子拉開之后長遠的需求則更需要走近校園這一典型場景來看。
1、復學場景的特殊之處
可以看到,AI紅外測溫設備成為校園疫情防患的重要舉措,這也成為安防企業進入校園防疫場景的一大切入點。校園AI紅外測溫刷臉是“園區測溫”的一大細分場景,但與常規的復工復產場景有什么區別?食物中毒、流感水痘、踩踏事件……許多校園安全事故觸目驚心。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如成人,且在校聚集性強,在學校,如果一個學生感染病毒,很可能一個班、甚至一個學校都要遭殃。因此,校園防疫要從居家、返程、校園等多個維度全場景把控。
2、進校的那一刻,已經基本確保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返校的安全舉措是前置的。在提前確認健康學生名單的情況下,具有返校資格的學生就已經大程度保證安全了。在一些地區,教育部門牽頭將地區“健康碼”與學生信息系統打通;一些地區則選擇家校聯合打卡,比如“復學寶”方案正是基于釘釘家校通訊讓學生提前打卡,助學校科學合理制定復學名單。學生并不能攜帶手機“健康碼”進校,怎么辦呢?
早在2020年2月,教育部就強調師生進入校門一律核驗身份和檢測體溫,而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新冠肺炎防控技術方案,重點對各級學校開學前的準備、開學后的衛生防護以及出現疑似感染癥狀應急處置等提出技術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刷臉+紅外測溫成為一種典型方案。
通過前端設備“熱影66”實現2秒測溫打卡的速度,同時基于與阿里共創的云平臺使每個學生進出情況、考勤信息和體溫信息會呈現一個動態的大數據庫,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在宇視陽光校園態勢感知平臺界面呈現給學校、教育局。因此,不再需要健康碼,學生的“臉”就是健康碼。
▲海南某學校采取刷臉測溫進校
3、背后的校園數據“破壁”,疫情之后的價值
從“刷臉+紅外測溫方案”表面上看,是學生返校流程的簡化、安全化,更深一層次則是校園數據、系統的打通。如“AR實景防疫管理平臺”,大家肉眼可見的,是其半小時完成3000人規模高校的檢測;而背后,則打通了測溫系統、校園安防系統、校園全景系統之間存在的眾多系統孤島,也是著手解決數據與視頻缺乏聯動、數據應用割裂、建設投入成本高、運維管理困難等問題。這樣的高科技方案成本是不是很高?
比如硬件設備、軟件及云服務、30天提前部署、千兆網絡帶寬、運營人員培訓等都需要耗費各種成本,那么教育部門及學校為什么選擇這些方案呢?校園安全及問責的重要性無需贅述。隨著生物識別技術逐漸成熟,能看出“一臉通”在智慧校園方案落地的趨勢。一方面,一張臉在學校場景的想象空間還有很多,不僅能取代所有的刷卡點,還有更多時空數據價值可以挖掘;另一方面,相比于“一卡通”,刷臉的識別率仍然達不到100%,另外,類似之前“課堂人臉識別學生專注度”、“學生注意力緊箍咒”等熱點事件引起的學生隱私權問題也值得警惕。
安防玩家與一卡通“地頭蛇”正面交鋒
并不能僅僅將復學返校看作“校園安防”的一個場景,而是一片想象無限的安防新戰場。對于智慧城市領域的安防企業說,安防與其它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校園抗疫舉措更像是教育信息化2.0范疇下的業務,在這一大范疇下,安防企業只是恰巧從“刷臉測溫”這場景切入,成為主要玩家。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指出要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跳出安防視野,教育信息化領域市場廣大。天風證券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整體市場規模預計突破4300億元。中商產業研究院《智慧校園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顯示,智慧校園行業的市場規模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幾千億的蛋糕,安防企業能分多少?當探討這一問題時,不能忽略這一領域盤踞已久“隱形王者”——一卡通廠商。
幾乎所有人都有過使用飯卡、校園卡的經歷——從校園業務場景的表象來看,卡片具有易丟失、易損壞的特點,“刷臉”取代“IC卡片”就好似當年“IC卡片”取代“紙質證件”一樣自然,那么推演到市場格局,一卡通廠商也注定離不開“傳統”、“被取代”的標簽。其實不然,一位安防業內人士告訴智東西,技術只是選擇,一卡通卡方案也在發展,很多一卡通廠商也在和物聯網以及相關業務系統關聯。本文開篇就介紹了許多學校的刷臉方案,但選擇刷卡方案的學校不在少數。比如,杭州市則是要求學生做好“杭州健康碼+市民卡”申領,通過刷市民卡+測量體溫入校,這個決策是城市級的。杭州市民卡是一種雙芯片、帶信息的磁卡,卡面卡內都記載著持卡人的姓名、照片、身份證號碼。
與互聯網巨頭、AI企業合作似乎是一卡通廠商的重要策略。而大數據技術在校園防疫中的作用也已經顯現,比如,北京大學就提醒在疫情期間,校師生需要登錄餐飲中心微信公眾號中的“就餐指數”,實時查詢各食堂就餐人數,錯峰錯時就餐。
▲基于大數據進行食堂人數實時監測
一卡通廠商發力智能轉型并不僅出現在龍頭企業,在智東西之前探訪北大食堂時,已經發現某一卡通廠商率先部署了1s識別菜品、可刷臉支付的“AI收銀機器人”。
▲某一卡通廠商推出的AI刷菜刷臉設備
一位安防業內人士坦言,一卡通廠商貼近客戶,了解需求,擅長落地,而人臉識別等技術的門檻也越來越低,適合其進行轉型;同時,安防企業也深耕校園安防領域多年,因此客戶選擇誰,還要看各自爭氣的程度。一方面,各地區學校中都有至少一家一卡通廠商,其中一些具有AI變革能力的卡商有望憑借渠道等優勢先入為主;另一方面,在沒有智能化能力的一卡通廠商的“地盤”,也成為安防玩家、AI獨角獸切入爭奪市場的虛弱點,也是真實的契機。
結語:不是一卡通VS一臉通,而是全方位競賽
經歷過“紙質時代”到“電子時代”的時代變革,一卡通廠商并不是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傳統刻板,而是早就站在了AI、大數據技術支持的教育信息化浪頭。這是安防企業、AI獨角獸、互聯網巨頭切入智慧校園領域之后面對的新對手,也可能是新伙伴。在智慧校園和教育信息化2.0的浪頭之上,并不是“一卡通”和“一臉通”客戶選誰的選擇題,而是比誰的方案更智能、更便捷、更安全的全方位競賽。
安防企業、AI企業也可以做“卡”,一卡通廠商也在搶先推出校園刷臉、大數據、云平臺方案,而互聯網巨頭可能是背后的賦能者也可能是全產業鏈玩家。隨著AI及5G技術的發展,智能產業的推動者們不斷開辟新戰場,被新鮮的行業氣息吸引,也被旗鼓相當的新對手挑戰,戰局也變得更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