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革新不斷 “互聯網+教育”未來趨向個性化
作者:中國商網 發布時間: 2017-07-07“我國正進入教育和學習資源的'戰國時代’,'互聯網+教育/學習’是大勢所趨,今后的師生關系、資源配置方式都將重新定位,呈現出能者為師、愿者為生的嶄新格局、公共和非公共資源相互交織的繁榮景象。”日前,第三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在北京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落下帷幕,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督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在閉幕式上描繪了“互聯網+教育”的未來前景。
現 狀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中的運用,互聯網和教育深度融合,教學手段的改變提升了教學的效果,也促進了教育理念的變革,有助于各類人才的培養與成長。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離不開大批的人才,人才的培養與教育是密切相關的,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及手段更加有效地培養人才是互聯網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技術促進人才培養與教育發展的問題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指出,教育的普及與落地需要裝備和技術來支撐、輔助及促進。他提出,在互聯網+教育的思維下,應有主次之分。當今教育機構做的事情大多是基于“教育+互聯網” 而非“互聯網+教育”,教育的本質沒有變。
在互聯網下的教育,如果還只是面對電腦死板地學習,就不是教育而應叫做訓練,教育和培訓、訓練有著本質的區別。目前我國需要的是 "教育+互聯網",還沒有達到 "互聯網+教育"的程度,應著重讓互聯網輔助當今的教育,在教育本質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的擴展,讓裝備改變教育。
科學技術不管怎樣進步,其本質還是要更好地服務于人。
未來·個性化
談到未來的“互聯網+教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教授余勝泉認為,未來的“互聯網+教育”將是依據每個人的特征來定制的個性化學習。互聯網可以給學生提供針對性精準的學習服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針對性。
余勝泉進一步指出,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虛擬技術來增強對人類感知世界的認識,基于學習情境為學者推送學習內容,未來的教育應是適應個性發展的教育,是為學生提供更為靈活的教育課程及更加精準的教育。
互聯網教育科技也應將學校的“圍墻”打破,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將老師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兩者結合起來使用,實施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模式。未來的學習,將是無處不在的、感知用戶情境的、適應性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融合的、人際交往與互動的、認知網絡連接的泛在學習。
互聯網教育得到認可,投資金額屢創新高,在看到科技引領社會發展的同時,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工作效率提高,替代了人類的工作職能,也同時給人類帶來了危機意識。
對此,有專家提出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終身教育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某一時期的事情,而應是貫徹一生的習慣。終身教育是以教育本身為目的的。終身教育的傳播方式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帶動較大規模的學生們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與實踐的新師徒制學習。
這一模式的好處在于不受時間、地點、資金的限制,順應時代快速發展的趨勢,也可使一些資源匱乏的地區更加便捷快速地得到優質的資源。在人類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我們已經進入到人工智能的重要變革時期,終身制教育下的互聯網教育新時期已經到來。
鄭重聲明:本文來源:中國商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公眾號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