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丨云計算技術發展 智慧城市范疇需做擴大化解釋
作者:LED大屏網 發布時間: 2017-07-28智慧城市的本質和根本其實就是通過利用信息化等技術手段,來感知、監測、管理整個城市當中的諸多事物和細節,從而提升管理效率和資源的利用率,使個人和企業的信息資源空間獲得擴展,最終為社會和城市提供內涵式、集約化的發展方式。對于像我們這種普通用戶來說,伴隨著智慧城市快速推進和發展,已經能夠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全新的改變和提升。
近日的數博會大數據時代智慧城市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專家表示,全國正在形成區域化的智慧城市群,智慧城市的打造也進入人工智能的連接時代。
過去,我們將智慧城市的主體定義為城市,而使用相關技術服務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但是,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經濟的到來,智慧城市的范疇需要做擴大化解釋,智慧城市的落地不僅是提供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還需要更更全面的服務方案,更聚焦的城市連接技術,覆蓋更多的行業和產業。最終,城市與城市之間,通過更高層面上的智能連接,進入到更高級的區域化的智慧城市群建設階段。
當前,智慧城市的打造亟待從單個城市、單項主體、單項技術、進入到區域化城市群協同、眾多主體合作、更全面的技術服務的連接時代,目前智慧城市的打造已經不再是一家使用單位或服務企業可以承包的技術項目,這是一個全生態全系統工程,需要數據、技術和應用的的全面協同。
什么是智慧城市的理想形態?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斐訊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劉主任指出,從全球范圍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
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關懷。城市建設的最高目的是:既要有物質與技術的便利,有制度和秩序的保障,還要有人的幸福和夢想。
與之相應,智慧城市發展的理想形態是科技型、管理型、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有機結合和包容發展,全面滿足城市化的物質基礎、制度文明和人文精神需求。
任何單一型的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由于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必然導致城市的片面發展。隨著“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技術”和“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才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最高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來源:LED大屏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公眾號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