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的趨勢和發展展望
作者:賽迪智庫 發布時間: 2021-05-06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近日發布《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藍皮書,報告顯示,美國連續四年數字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首位,新加坡和中國則位居第二、第三位,中國數字經濟增速為15.6%,中國與美國在數字經濟競爭力上的差距在逐年縮小。
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超過29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逼近2000億元。而5G與更多前沿技術的融合發展,催生的新生態新市場將不可估量。
數字經濟代表著一種高科技,代表著一種經濟新生力量和先進生產力,是社會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表示,發展數字經濟是暢通雙循環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應對內外形勢變化的必然選擇。單從內循環來講,數字經濟不僅僅擴大內需,消化供給,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要包括暢通供給,對供給側進行改革。
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的趨勢和發展。
一、技術創新和場景融合雙輪驅動,進一步釋放數字經濟紅利
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以技術創新驅動數字產業快速發展,以業態和模式創新賦能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成為對沖疫情、平抑風險的經濟“壓艙石”。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8.2%,14.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5.9%,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1%,各項增長表現超過其他產業同期水平,在全國經濟由負轉正中的牽引作用突顯。
同時,數字技術與醫療、教育、交通、零售、制造業等各行業深度融合按下“快進鍵”,智慧課堂、協同辦公全面普及,“云問診”、“云會展”、“云旅游”紛紛上線,網絡直播、共享員工等個人就業新形態不斷涌現。
2021年,在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我國基礎軟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投入將持續加大,數據賦能效應與技術乘數效應相疊加,將推動以要素共融、資源共享、價值共創為核心的應用場景創新走向深入,加速產業要素裂變、融合、重構,引爆數字經濟一個又一個新的增長點,為國內經濟復蘇提供持續動力。
二、公共領域和重點行業雙向發力,數據流通服務創新風生水起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培育。各地紛紛把著力點放在促進數據流通交易,如北部灣大數據交易中心揭牌成立,北京、深圳先后提出探索建立數據交易中心或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數據交易。
1月23日,北京發布《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草案指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深入實施大數據行動計劃,夯實數字化轉型技術支撐,建成網絡基礎穩固、數據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礎設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草案提出,北京將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開展數字經濟伙伴計劃,在產業集群、園區等建設公共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和開源社區,強化平臺、服務商、金融等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
三、國企改革和中小企業數字化攜手并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21年,各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將以數據為驅動、以平臺為支撐,推動生產服務消費各環節、線上線下應用場景以及傳統工藝與新興業態的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賦能效應將進一步釋放。
同時,國有企業將發揮產業鏈整合優勢,依托數字化平臺進一步打通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引導中小企業上平臺、用數據、變模式、轉業務,逐步形成產業鏈高效協同、供應鏈柔性配置、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
四、地方特色化和區域一體化共同施策,數字基建全面推進
2020年,各地政府基于自身優勢產業,立足區域一體化發展需求,持續加大“數字基建”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2020年內計劃投資總規模達8.4萬億。
2021年,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基建”將從投資期加快向建設運營期邁進,在區域一體化戰略引導下,各地政府將立足“數字基建”縱深推進,補充、優化、延伸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數字產業鏈,為構建梯次分明、分工明確、相互銜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提供堅實支撐。
五、服務供給和數字消費兩端發力,新業態新模式百花齊放
2020年,疫情造成長期的居家隔離、社交疏離,觸發了全民數字化生存新機制。在需求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充分結合賦予了智能終端更加實時精準的服務能力,人們日益習慣在數字空間進行消費、娛樂和社交,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遠程辦公、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數字消費新需求。
在供給端,線上服務從家政、外賣、快遞、房屋中介等“單一服務隨需供給”的低附加值環節向教育、醫療、辦公、娛樂等“場景式服務多元化供給”的高附加值環節深入拓展。以無人工廠、無人倉庫、無人機巡邏、無人配送、無人超市、無人KTV等為代表的“無人經濟”活力迸發,廣泛深入生產、物流、零售、娛樂等領域,引領生產消費邁向數據智能、人機協同新階段。
2021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迭代成熟,無人應用、在線服務所滲透的行業領域將進一步拓展,傳統行業與智能技術碰撞產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為消費者帶來更智能的交互終端、更豐富的內容資源、更有趣的場景體驗,為生產者提供更智慧的生產決策、更精準的流程控制、更低廉的人力和資源成本。
六、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協同并進,治理數字化平臺將趨于統一
2020年,為破解疫情造成的線上線下指揮調度不順暢、重大公共安全應急聯防聯控難實現等問題,各地著眼于打通數據融通渠道和機制,加快推動支撐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平臺載體集約化整合。
2021年,將有更多地方致力于打造統一集約的“城市大腦”平臺基于政務數據整合共享進一步推進各領域數據的匯聚、融合和治理,通過平臺數據、技術、工具的逐步豐富,不斷強化軟件定義、靈活配置、按需調用、安全可靠的“城市智腦”能力,賦能政府管理、城市治理、民生服務、行業應用等各類場景建設。
七、服務輸出和規則輸出兩相并重,數字貿易將成對外開放核心議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表示,要加速智慧社會的新基建的建設,包括5G、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全面的融合,以及城市智能感知和高性能的城市計算和數字孿生技術等。此外還要積極推進智慧民生的服務,如交通出行、醫療保障、智慧教育、康養、應急管理、生態環保,并創新網絡服務的新模式。
2020年,隨著服務貿易創新發展擴大試點,我國以通信服務、社交媒體、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等為代表的數字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強勁,在數字技術應用、數據跨境流動與監管等方面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拓展。
貿易、數字產品和服務,積極參與跨境電子商務和跨境數據流動、國際健康碼互認、數字貨幣、數字稅收等規則構建,支撐全面擴大開放,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鄭重聲明:本文主要來源:賽迪智庫,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公眾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