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個網絡就完事?“智慧校園”建設亟須轉變觀念
作者:光明網 發布時間: 2017-06-07“以前幫同學弄出國的成績單,要跑好幾趟去好幾個部門”“考研時網上公布了申請成績復查的方法,但按提示做了之后并沒有結果,最后還是打電話去問的”……說起智慧校園,這樣的吐槽并不少。
“互聯網+教育”已是大勢所趨,不少高校都在為建設“智慧校園”而努力,建一個校園網,硬件投入至少一千萬,但許多學校僅僅是為每個部門建立信息系統,思維方式并沒有隨之改變,在專家眼里,搭個網絡就完事的“信息化”其實算不上“智慧校園”。
真正的智慧校園是以人為本
“每年畢業時,很多學生要到圖書館來蓋章,證明他借的書還清了。一萬個畢業生里只有一百個欠了書沒有還,為什么叫其他學生陪他一起來呢?”南京師范大學信息建設管理處處長說起了一個在高校司空見慣的“小事”。他認為,信息化不是買硬件,不是買一個軟件,也不是訂一個合同。
因此,有專家就說:“并不是說用了計算機或者用了物聯網技術就可以稱作‘智慧校園’的。”例如,曾經有企業做過100多個高校的移動校園,在看似不錯的數據的背后卻是這100多個移動校園的活躍度很差。專家認為,該現象的原因在于過去提供的產品是為管理者服務的,“任何C端(用戶)不喜歡的東西都不是好產品”。
真正的智慧校園是以學生、老師、家長和校園生活的視角,以人為中心,構建一個承載海量微服務的校園智慧開放平臺服務師生。專家稱,今年要發布的新一代智慧系統會更多考慮C端的看法。“我們不再獨立跟網絡中心談,我們會跟很多C端談,跟很多95后談,聽聽他們需要什么。比如,大一新生可能最關心是課表安排,學校所在城市的美食、旅游景點等,但對于一個大三學生來說,他的需要則跟就業相關。”
互聯網+時代教育要改變觀念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和觀念,知識共享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李主任認為,對此,要有新的觀念、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才能擁抱互聯網+教育這個新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行業帶來的變革首先表現在教學方式上,從傳統的單項知識傳授變成互動式教學;其次是學習模式發生了變化,MOOC、云學校等平臺改變了現有師生關系、管理模式、教學方式,進而重構了學校的生態方式。
“我們的前輩是數字難民,我們這一代是數字移民,如今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我們認為書本學習效率高,他們卻認為屏幕學習效率高。”李主任稱,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首先要做到觀念的轉變,以開放的思想迎接改變。其次是轉變機制,從政策和機制層面上盡快應對新的挑戰。
“教育是開啟每個人,每一個學生智慧的地方。教育在農業社會的特點是個性化,在工業社會是規模化和標準化”,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楊校長認為,信息社會的大數據技術應用,有可能把規模化中的個性化變為可能。
“今天教育行業的數據特別多,各種各樣基礎數據庫、學籍,但這些數據庫并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靜靜躺在那兒。”阿里云教育培訓事業部總經理遺憾地說。他認為,可以把云計算變成一種服務,“希望把學校的數據變成真正的資產,而且這個資產每被加工一次價值會翻倍,這才是學校最重要最核心的財富”。
鄭重聲明:本文來源:光明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